共计 1349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很多管理者都有个误区,以为布置了任务,员工就会自动完成。但现实是,人都有惰性,没有监督,再好的计划也会走样。
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老板信奉“自由文化”,认为员工自觉性高,不需要盯太紧。结果,项目进度一拖再拖,员工上班摸鱼,甚至有人利用工作时间接私活。后来老板调整策略,每天开短会、每周复盘,明确节点和责任人,团队效率立刻提升。
目标清晰:任务要具体,比如“本周完成客户调研报告”不如“周三前访谈10个客户,周五提交分析报告”。
过程检查:不要等到截止日期才问结果,中间设置检查点,比如“每天下班前同步进度”。
及时反馈:做得好马上表扬,有问题立刻纠正,别等酿成大错再秋后算账。
很多人羡慕别人能力强,却忽略了背后的刻意练习。技能不是听几节课、看几本书就会的,必须动手去做,反复打磨。
某公司销售新人抱怨客户难搞,主管没讲大道理,而是让他们每天模拟客户刁难场景,互相扮演客户和销售,反复练话术。一个月后,新人成单率提高了40%。
拆解动作:把复杂技能分解成小步骤,比如“谈判能力”可以拆成“倾听—提问—回应—促成”。
高频重复:像运动员练肌肉记忆一样,每天固定时间练习关键动作。
复盘优化:每次练习后总结“哪里卡住了?怎么改进?”
技能=正确方法×重复次数,别指望看会、听会,必须做会。
遇到问题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没办法”“行业都这样”。但真正的突破,往往来自硬着头皮死磕。
一家制造业工厂成本居高不下,老板让每个部门提降本方案。生产部说“原材料涨价没办法”,财务部说“裁员吧”。最后,一个车间工人提议:“把边角料分类回收,卖给下游小作坊。”结果一年省下200多万。
限定时间:给自己设deadline,比如“半小时内必须想出3个方案”。
跨界借鉴:别的行业怎么解决类似问题?比如餐饮业的“预制菜”思路能不能用到工业品?
极端假设:“如果预算砍一半怎么办?”“如果只剩一天时间怎么办?”
办法总比困难多,前提是你得真的去“想”,而不是“等”。
人都有惰性,不逼一把,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扛多大压力。
某IT公司技术骨干性格内向,老板突然让他带项目。他慌得失眠,硬着头皮学沟通、协调、汇报,半年后不仅项目交付了,还成了公司最年轻的部门总监。
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:比如销售月目标100万,给他120万的任务。
制造“不得不”的场景:比如公开承诺“本月完成XX”,断自己后路。
允许试错,但不允许躺平:可以接受失败,但不能接受“我还没尽力”。
带团队没有捷径,就是盯目标、练本事、破难题、逼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