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客户审核介绍—通用汽车(BIQS2.0-8变化点管理)

15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3673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变化点管理不只是BIQS2.0的重难点,也是任何批量制造型企业的重难点。
想要在BIQS2.0审核中该模块获得较好的评价分数,要理解什么是变化点?变化点和变更有什么区别?客户在该模块审核中主要关注什么?
1)如果你认为变化点是变更,变更是变化点,这是错的。
2)如果你认为私自变更是变化点,这是错的。
3)如果你查了很多资料,你会发现有一种说法,变更是主动的,有计划的;变化点是被动的,预期之外的。这之间的区别举个例子:某岗位的员工突然请病假了,你要从其他岗位调一个员工来,该员工无本岗位操作经验,是变化点。这种说法本身没有问题,但是客户实际审核中不会局限于计划外的变化点,计划内变化点也要看。
4)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变化点包括变更,比变更范围更大。他们之间不是包含关系,是一种互相补充和承接的关系。
以上不同说法的存在,说明变化点概念本身是有争议的,因为我们不是做学术研究,对于有争议的概念,不必去花过多的时间收集外部资料,在外部追求所谓的概念统一。任何的管理方法和工具都只是手段,不要陷入到耗费无限的经历研究手段,毕竟对我们来说真正的管理好某个领域才是我们应该正确追求的。
在这里,我倒不是说定义不重要,相反定义很重要,我这里说的其实也是“定义”的问题。要分情况:一是某定义有公认的统一的认知,那么你应该也将认知统一到上面来;二是某定义存在争议,我认为你是没必要追求在外界的认知统一的,应该在内部管理和运用中做统一即可。整体本身就未统一,你去做统一整体的工作,对你管理的局部来说没有任何帮助,此时不如追求在你公司内部统一认知,进一步统一管理和执行,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。
上面铺垫了这么多,我先说最终的审核结果,即:客户审核该模块看什么?(PS:当时对我们做审核的是参与BIQS2.0要求编写的署名老师)
客户看的不是你对私自变更的管理,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变化点管理就是管理私自变更,就是大错特错,甚至会让客户认为你们公司变更管理是完全失控的,因为你居然能给客户呈现这么多计划外变更的例子!客户也不只是看你计划外的变更,或者说一些突发的紧急的变化,仅仅管理和呈现这些也是不够的。
如对BIQS2.0该模块还有疑问的,可以查看BIQS1.0,在BIQS-12“变更管理”中就包括产品和过程的更改,生产过程变化点。并要求“每班区域化识别变化点,包括计划中的和非计划的”,所以不要局限于计划外的变化点。计划内和计划外两者都要做管理。
客户“产品或过程更改”+“生产过程变化点”都会关注到,但更偏向于“变更”&“变化”在生产现场的管理。(我们当时应审,该模块未找产品研发参与)
我们要怎么理解,并在内部统一认知,以把公司内部的变化点流程范围定义清楚,管理逻辑上无遗漏?在此,我将变更和变化点管理的重点一起介绍:
首先,对于产品变更来说,在产品定型之后,任何的产品特性的更改都属于设计变更,哪些是变,哪些不是变,这是非常明确的,比如图纸上修改了规格,技术要求修改了表面处理要求,BOM修改了原材料型号等等,所有的设计资料中用于描述产品特性的,主要变更了肯定是设计变更。
且对于内部设计变更来说,无论计划内还是计划外肯定还是走ECR,ECN这种模式,顶多有加急流程。就算有私自变更发生,因为研发无法直接改变产品实物的特性,必须有“中间人”,所以这种私自变更是藏不住的,只要你将流程定清楚,培训宣导做到位,有必要的惩罚措施,一般都是倾向于走流程的,因为如果不走,马上就会东窗事发。
对于外部来说还是存在私自变更,比如供应商私自的设计变更,将货发给我们,我们未检出(或者无法做来料检测),直接用了,导致实际产品特性变了。对于这种情况,我们在设计流程时,其实也是需要考虑好如何管理的,一是合同约定;二是对于一些关键特性,如果风险大,可能发生私自变更的关键特性我们要尽可能确认。
再次,对于过程变更来说,其实一开始就不存在”绝对”的过程定型,因为“人机料法环测”影响因素一是非常多;二是我们无法按照绝对不变管理,只能抓关键的,导致很多时候变与不变的界限描述不清。拿测来说:卡尺换卷尺是变;卡尺换另一把卡尺呢?拿人来说:离岗30天后上岗是变,上岗要重新培训考核,那么离岗29天呢?28天呢?……
过程的定型,我们往往定的是过程特性(关键,重要,一般),管理的变更也是过程特性的变更,但是如果仅如此在BIQS2.0审核中是不够的,需要你从“人机料法环测”即“5M1E”做系统性梳理。
在梳理中你需要先识别清楚有哪些是变化点(在此也包含变更)(在能清晰明确定义并区分的情况下,尽量按类别去识别和管理),影响是什么,风险是什么,要不要管,怎么管(分为:变前如何准备,变更如何跟踪),BIQS2.0推荐整理成“5M1E变化点管理表”,如果已经有了现成的管理方式,可以直接引用,具体来说,比如涉及“物料的变更”,写影响,写风险,如果设计变更程序已经写清楚了怎么管,则可以在此表中直接引用。同理,过程变更程序中如有的,也可以直接引用。但注意,尽量用实际的内容将“5M1E变化点管理表”梳理并填写完整,比如针对“材料变更”,不要在表上就一句“按照设计变更过程管理”。
汽车客户审核介绍—通用汽车(BIQS2.0-8变化点管理)
“5M1E变化点管理表”目的是梳理变化点和管理方式,并做查漏补缺,其本身并不会导致原本不用管理的变化点,现在要管理了,要不要管理基于本行业本企业的风险。所以在识别变化点的原始表单中,在确认风险较低时,是可以出现“无需管理”的描述的。但是建议将需要管理的变化点单独摘出来,形成定版的“5M1E变化点管理表”。如果客户看到“5M1E变化点管理表”质疑为什么***变化点你们没有管理,可以口头解释的同时呈现原始表中的风险评估,从低风险的角度解释。(注意是低风险,完全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才不用识别到定版表中,不是说日常有措施的就不写到定版表中,比如一般公司都有对新员工上岗的管理,但是“5M1E变化点管理表”必须包括新员工上岗
变更、变化点管理的注意事项:
第一,针对内部的设计变更,由于研发无法直接去改变产品特性,必须通过先修改图纸,规格书和BOM等方式,然后传递给执行单位,由他们来实施变更,所以内部的设计变更是藏不住的。管理上建议:①建立清晰的明确的流程;②分类管理,低风险的变更走快捷流程,提高效率;③宣导和培训;④违规绩效处罚。
第二,针对供应商的设计变更同第一,辅助还应该考虑签订私自变更的处罚条款,增加其私自变更的成本,维护我方权益。
第三,针对过程变更,①如上所说,本身就没有办法将过程变更完全定型,所以正好借着导入BIQS2.0的机会尽量去识别清楚哪些变更要管?并在内部通过培训和宣导,基本统一认识。②不像内部的设计变更,过程变更可以直接改变过程,如某工艺工程师私自将参数调整,可能半天都发现不了,这期间就会持续产生影响。除了类似设计变更的管理要求外,管理过程变更一定要惩罚措施,让人不敢私自变更。当然,如果确实是因为内部规则未定义清楚,可以第一次教育和宣导,免于处罚,但是不应该有第二次。(基于过程变更隐蔽性的特点,如果一个公司无任何私自变更的处罚措施,想依靠人的自觉管理好过程变更,我个人认为这是灾难,也是管理上的不作为)
第四,生产过程变化点管理,分两类:①上述的产品设计变更和过程变更没有纳入管理的,比如新员工上岗,应该在“5M1E变化点管理表”中规定清楚管理方式,并照此管理。②上述的产品设计变更和过程变更有纳入管理的,并不是说生产现场就不管了,变化点管理是生产现场的变化点管理,是希望现场知道并执行变更,管理变化点,所以哪怕是设计变更,到现场后该管理的也要管理,比如:车间总的变化点管理看板要体现,工位上的标识和展示要有,变更前的准备,变更后的跟踪适用时要有,员工的培训和宣导要做……,总之就是现场也要管起来。BIQS2.0明确要求,所有变化点跟踪验证措施至少要包括首件检查。
(第四条是BIQS2.0现场审核变化点管理的重点)
第五,处理连带变更。对有些公司来说,可能单独的产品设计变更管理没有问题,单独的过程变更管理也没有问题;但是产品设计变更导致过程变更时,容易出问题,一是设计只管设计的,并没有评估对过程的影响,导致设计变更要打样了,才发现现场连匹配的工装都没有。怎么管理连带变更,传递变更信息要考虑好。
第六,处理变更失败。不可能每次变更都会成功,所以除了正向的主干流程,还要考虑和确定清楚如果失败,如何处理,即:梳理和明确变更失败的分支流程,比如变更前的准备或者变更后的跟踪出了问题,如何处理。
第七,处理私自变更。如发现私自变更如何处理。从我的经验来说,这一点需要在管理中做考虑,但是不太适合明确写在流程文件里面。写了给人的感觉是针对每类变更,你们做好了应对私自变更的准备,建议可以是事情发生了一事一议,需要暂停回档的做回档,然后补充变更前准备和变更后跟踪活动做评估(回档后按照正常的流程走),正常情况下,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正文完
 0
评论(没有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