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纸上粗糙度标Ra和Rz有差异吗?

6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742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估计大家观察机械零部件的图纸上的粗糙度标记时,Ra和Rz两种标法都见过,其中Ra的标法更常见些,有些同学发现国外的有些标注Rz的也不少。

关于两者所代表的含义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了,由于标准的变化,估计很多人对粗糙度的定义也是晕头转向了。Ra指的是轮廓算术平均偏差,这没有变化,而Rz在以前老的标准中定义为“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”,新的标准中为:在一个取样长度内,最大轮廓峰高Zp和最大轮廓谷深Zv之和的高度,也即老标准的Ry。不过目前许多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程序中的Rz还是按老标准来的,大家知晓这个差异就可以了。

图纸上粗糙度标Ra和Rz有差异吗?
老标准中Rz粗糙度的定义
图纸上粗糙度标Ra和Rz有差异吗?
新标准中Rz粗糙度的定义
那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,什么时候你会在图纸上标Ra?什么时候你会标Rz?

是不是有点懵?很多人应该是从来没有考虑过,通常的做法是以前图纸上怎么标的我就怎么来,要么就是哪个用的最广泛就标哪个。很少有人去思考我的应用场合是什么?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质量控制目标?我标这个粗糙度是为了什么目的?

今天我们就来从最为关键的一点展开聊聊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从前面的定义我们知道,Ra在乎的是整个评价长度上的“平均”,它不关心局部的缺陷或个别位置的极端峰谷差异;而Rz在乎局部位置山峰和山谷的极端高低差,不能反映整体轮廓均匀性。

下面两个图供大家仔细体会Ra和Rz的差异。

图纸上粗糙度标Ra和Rz有差异吗?

相同Rz,不同Ra的表面轮廓示意图

图纸上粗糙度标Ra和Rz有差异吗?
相同Ra,不同Rz的表面轮廓示意图
大家可以想一想,什么时候你比较在乎局部是否有个很深的沟槽?应该是需要密封的场合以及需要控制应力集中的场合吧?除此之外,大部分时候,比如配合面我们只关注整体的分布情况。
因此,如果是密封面或者疲劳强度要求高的表面,建议使用Rz标注粗糙度(必要时还需要结合其它粗糙度参数一起约束),其它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标注Ra。
正文完
 0
评论(没有评论)